七月中旬的午后,在禅城区南风古灶内。着一身休闲装、背着手,魏华如逛“自家小院”般,悠然踱步于青石小巷间的陶艺工作室。
“老师,您来啦!”,年轻的陶艺师们惊喜之余,或为魏华斟茶,或邀其品尝刚寄来的家乡特产,或请其点评刚出炉陶艺作品。魏华站在一旁,浅笑着,一脸柔情。
这些陶艺师,是魏华2014年创立的“大庸堂”众创空间的首批学生。正是在“大庸堂”众创空间内,这些年轻人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,孵化出了一批陶艺工作室,成长为石湾具有学院背景的新生代陶艺家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大庸堂”自2014年成立至今,在此接受过培训的青年陶艺家以及陶艺爱好者,已超越三百人;而在整个石湾,具有大学教育背景的青年陶艺家几乎都接受过魏华的指导。
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,魏华将创建“大庸堂”众创空间,比作“挖鱼塘”。挖一方鱼塘,为青年陶艺家打造一个自由创作空间,进而培养一批乃至一代新生代陶艺家,最终致力于将石湾打造为世界陶艺家的朝圣之地,这是魏华的梦想。
“大庸堂”众创空间,便是魏华梦想的起点;而一批批新生代陶艺家,则是魏华逐梦的希望所在。
1999年,香港艺术中心,魏华以深圳大学学者身份,在此参加学术交流。活动间隙,一本《石湾陶展》画册,无意中映入魏华的眼帘。信手翻去,一个个栩栩如生、神态各异的公仔,一时令人驻足。
突然,脑海“嗡”的一声响,魏华呆立原地,继而欣喜若狂。原来通过接入民间的生活场景,雕塑可以如此生活化、接地气。那一瞬间,魏华摆脱了学院体制的模式和约束,找到了作品与时代、与当代人情绪的契合点。
事实上,对于禅城,魏华百感交集,熟悉而又陌生。自大学毕业来到禅城,魏华曾在佛山雕塑院工作,致力于抽象艺术的雕塑,成长为国内知名的艺术家;也是在禅城,困惑于理论界对的批评,数年内“没有创作出真正意义作品”的魏华,离开佛山、去了深圳。
离去,是为越来越好的归来。魏华记忆犹新,回来后的第二天,佛山主流媒体发了两条新闻:《刘传走了》(刘传,石湾陶艺的泰斗级人物)、《魏华回来了》。回到佛山的魏华,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创作高峰期。
2001年初,市民耳熟能详的《公仔柱》,在祖庙路落成,出自魏华之手;随后,石湾陶瓷博物馆的《公仔墙》、亚洲艺术公园的《亚洲艺术之门》、佛山创意产业园的《创意佛山》等,一系列大型户外公共艺术作品,通过魏华之手,创新了石湾陶艺、走入了城市空间、融入到市民生活。
2007年,魏华先后参与主导了创意产业园、南风古灶的空间设计,将禅城的工业遗产、地域文化与商业巧妙结合。魏华自我调侃,这是“画画佬”的智慧。从石湾传统陶艺上获取了创意的“画画佬”,反手以禅城为画卷,打造着融汇历史与现实、城市与文化的城市空间。这种空间是有地域文化特性与工业文化遗产的文脉,具有城市肌理的城市空间。
陶艺需要创新,创新才有活力,创新需要人才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魏华决定培养一批青年陶艺家。
魏华在很多场合说过,自己想做一个“挖鱼塘”的人,营造一种陶艺文化氛围,培养一批尊重文化、尊重设计、尊重创意的青年陶艺家。
早在2008年魏华便已开始这样的探索。在魏华等人的牵线下,《三国演义-中日韩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》在石湾举办,上百所大学、众多教授、陶艺家参与。2009年其又策划了首届“石湾杯”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,该比赛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,获奖的青年陶艺家可去韩国、日本参展并游学。目前全国的很多青年陶艺家,曾受益于该比赛。
2014年,“大庸堂”众创空间成立。首批进驻空间的10名创客,系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生,也是魏华的学生。创客们要在这里,追逐陶艺梦想、获得市场认可,完成从学校毕业到踏入社会的孵化。
“大庸堂”很大,总面积4000㎡,系魏华将一废旧陶瓷厂改造;“大庸堂”很舒适,包括艺术展厅区、创作空间区、创客生活配套等,特别是还有一个小型的柴烧窑。
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,魏华曾这样写道:我不担心孩子们的艺术梦想,而担心他们能否能承担真实的生活的压力,有时真有点“皇上不急太监急”。孩子们慢悠悠的在庸空间慵懒的生活着:品茶、遛狗、习字、打球、喝酒聚餐。他们秉持养好心性做陶器的信念,希望能把手工与心性很好的统一起来。
在“大庸堂”内举办《器物精神》系列展,主题包括花器、柴烧、食器等;带着孩子们开展市集活动,如猫不见市集、大庸市集、森市集……带孩子们一起烧制陶艺作品,请业界大咖现场指导创作;甚至,“有时还要帮孩子们照看宠物”。
2007年初,学生们走出“大庸堂”,在南风古灶内陆续创立了数个陶艺工作室,坚持做有品质的陶艺生活器皿。工作室的名字极为传神,山见、之间、若明无解、士心……这些工作室,目前已成为南风古灶内的一道靓丽风景。
“这是很欣慰的事。孩子们的作品,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。可根据自己的心意创作,这是艺术家最快乐的事。”
“大庸堂”的首批创客,是魏华的10名学生。但从一开始,“大庸堂”的大门,便是面向石湾、广佛乃至全国的青年陶艺家敞开的。
青年陶艺家作品的创作、烧制、展示、交流、售卖,所有环节均可在“大庸堂”完成,而魏华收取的费用令人咂舌:刚起步的年轻陶艺家,每天拿出10块钱即可。“幸亏前几年有点积蓄,又有老友鼎力支持,否则刚开门就得关门,”魏华自我调侃。
“大庸堂”的高度能去到哪?2014年至今,“大庸堂”借助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、广州美术学院的学术平台,与清华美院、中国美院、中国艺术研究院、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与学术机构合作,承办了多次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。2019年,魏华几乎凭着一己之力,组织了“国际(亚洲)柴烧技术工作营”活动,邀请到韩国弘益大学陶艺研究所负责人李仁镇教授、韩国传统文化大学美术工艺系主任崔成在、日本柴烧大师日下部正和等一批大师,来此授课。
根据统计,“大庸堂”自2014年成立至今,在此接受过培训的青年陶艺家,已超越三百人;而来此听过讲座的,远超于这个数。
魏华的“鱼塘”越挖越大,在“鱼塘”内成长过的鱼苗慢慢的变多。“我喜欢这样的氛围,只有多元文化的碰撞,才能产生最有活力、最有创造力的陶艺生态。”魏华试图以“大庸堂”为支点,一步步尝试着,去撬动、去改变一个圈子、一个空间、一个园区,乃至一个城市,“朝着把石湾打造为世界陶艺家的朝圣之地而去努力。”
与“大庸堂”一起为逐梦而发力的,还包括禅城区。2019年,“大庸堂”作为市级众创空间,获得禅城区政府30万元补助。根据2016年出台的《禅城区科技公司孵化器认定和扶持奖励办法》《禅城区科技公司孵化器认定和扶持奖励细则》,“对孵化器资质升级的……区级升为市级的给予30万元补贴;区级升为省级的给予100万元补贴,市级升为省级的给予70万元补贴;省级升为国家级的给予200万元补贴。”
近年来,禅城发力打造“设计之都”,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。2018年,禅城区先后出台《禅城区泛设计人才引进和培育办法》《佛山市禅城区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(试行)》,整合区内外设计人才,外链高端设计资源,提升禅城设计竞争实力,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型,着力推动“设计助推制造”成为新动能。
“禅城是个很可爱的地方,”魏华称,“这里有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,生活节奏不快、房价也不是很高,很适合青年陶艺家来发展。”
闲暇之时,魏华喜欢在南风古灶内转悠,如逛自家小院般,跟孩子们聊聊艺术、聊聊生活、聊聊追求。看着孩子们如榕树般逐渐成长得郁郁葱葱,魏华说,“感觉很幸福!”